第二十三回 犹自未知 2-《汴京异闻录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——他们说,端王殿下,并不在那里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太后的声音由慵懒瞬间切换到冰冷如刀,凉薄得叫人心惊胆战,她的声音失去的感情的时候,意味着事态变得严峻,“你听得可真切?”

    “奴才听得是千真万确的,太后,绝不敢有半个字谎报啊。”童贯说着这话,自己也觉得难以置信,“奴才听见他们说,今天去给端王殿下送饭的时候,发现关在狱中的人并不是他,而是随便从哪里揪出来的一个替代者,喂了一碗蒙汗药迷昏了,换上贵些的衣服,丢在里面待了一夜。路过的人都以为端王殿下是睡着了,他们毕竟没有见过端王殿下的样子。到了今天上午才发现,端王殿下不在那里。”

    太后流连在他发丝间的手一下子松开了去,变作虚无。童贯知道此刻他们的关系重新恢复了原先的上下级的关系,她是至高无上、大权在握的太后,他是替太后办事的大太监、童总管。于是,在太后起身,喊人来给她穿衣服的时候,童贯安静而迅速地下了床,低下头跪在太后面前,鼻尖粘稠的水珠往下滴落。他在听候发落,等待太后让他去办事,做杀人机器也在正常不过。

    银翘、连翘挡在他面前,给太后换上衣服。太后背对着他,声音如暗涌波动的大河:“那么,王烈枫也不在吗?”

    “这个奴才也拉着人问了问。他们告诉奴才说,王烈枫大将军他,虽然是一直在端王殿下身边保护他的安全,全程也都保持着清醒,但是到了早上,他也跟着不见了。不知道中途发生了什么,但是按照这些事情发生的顺序来看,恐怕只有一种可能。”

    太后转过身来,挑了挑眉,道:“你的意思是说,是王烈枫把端王劫走了?王大将军,王烈枫干得出这种事情?”

    “这个,”童贯低头道,“这个奴才不能肯定。”

    “即使没有做这种事,可是看着这些事情发生而袖手旁观,也是足以株连九族了。哀家倒要看看,他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。若是真的存了歹心,就只能将他当做他父亲那般对付了——危险的人留不得,哀家还以为到了他这一辈会收敛,结果依旧不值得信任!王烈枫,真是伪装得天衣无缝,在外打仗都没有磨平他的棱角,假意和佶儿关系密切,只不过是想换一张免死金牌,结果还嫌不够!”

    童贯听见瓷器破碎的声音,是太后拿起床头的瓷碗,猛地往地上一摔,碗带着里面粘稠的甜汤破碎成千片万片嗡嗡地响。他抬头道:“太后息怒。也许是发生了什么更严重的事情,有人要谋害端王殿下也说不定,才让王大将军不得不改变了主意,见机行事。依奴才看,王大将军常年驻守在边外,对于朝廷内的事根本就不会关心,他还那么年轻,离他有危险因子的时候还早着呢,奴才觉得,至少还得过十几二十年……除非是有人在背后操控他。”

    太后冷笑一声,气若游丝地长叹道:“是啊,哀家发怒有什么用!哀家亲自安排佶儿入狱,准备风头过了将他接出来,谁料他是连一天都没有待够,就被人抓了去,现在,生死未卜的不止是皇上,还有哀家的佶儿——真是没有一样事情遂心顺意,天要亡我大宋江山啊。”她说着,身体摇摇欲坠,童贯赶忙上前,屈身扶着太后,柔声道:“太后娘娘您别急,奴才已安排宫中的带御器械去寻找端王殿下,连蔡大人那边……也派了人去寻找。端王殿下不会有事的,皇上也一定会救回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对,皇上,皇上……”太后似乎有些神志不清了,她昏昏沉沉地叹气,哀哀地开口道:“如果宫内的太医实在没有办法医好皇上,就到民间去找,找民间最好的大夫救治皇上,反正也没有什么身份,事成之后他要什么就给什么,只要别再说出去,如果透露了些,格杀勿论就好了。当然一切都好说,没有什么不能妥协的,皇室富贵得很,重要的是将皇帝救过来,救过来就好……”

    童贯点头道:“奴才明白了。一切都会安排妥当,请太后稍安勿躁。”

    太后叹了口气,又道:“看来那个诅咒,依旧是没有放过我们,佶儿还年轻,我实在担心他的安危。毕竟并非没有过先例,之前的几个皇子之所以夭折,不仅仅是他们体质孱弱,哀家明白,先皇也心知肚明,那并非‘偶然’,而是一种‘必然’……”

    童贯吃了一惊,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,轻声道:“‘必然’是什么?”使他吃惊的事情不多,大多数时候他表现出惊讶都是装腔作势,实际上心里早已一清二楚。然而这个故事,他只是偶然听说,是众多传说中的其中一个,而且极有可能是最不可信的一个,从太后口中说出来的时候,愕然的表情停留在他脸上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“也许是华阳教。”太后平稳的声音之中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她慢慢道,“华阳教是当今最大的势力之一,虽以信教为名,实际上却是与帮会所行之事别无二致,一样是慢慢地扩大势力,增长野心,只是,华阳教存在的时间太长,在先皇诞生之前就已存在,不,在大宋存在之日起,它就是一个无法散去的魂魄,一个不得不妥协的盟友。”

    童贯道:“难道说,这个‘华阳教’,就是当初大宋开国的时候……”

    太后点头道:“正是。当初有这么一群族人,协助太祖一起打下了大宋江山,建立王朝以后,他们自愿退隐,不要宫中的一分一毫,散落在民间,以他们的族名‘华阳’为基础,建立了‘华阳教’,只求每年有些俸禄,能够让他们有立足之地便好。太祖也同意了他们的请求,这样相安无事地相处了几十年。然而好景不长,你也看到了……”
    第(2/3)页